【一泻千里是属于什么词语】“一泻千里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事物发展迅速、势不可挡。但在词语分类上,它到底属于哪一类词语呢?本文将从词性、语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词语分类总结
“一泻千里”在汉语中属于成语类词语,具体来说,它是一个动词性成语,具有强烈的比喻意义。以下是对其词语属性的详细分析:
分类维度 | 内容说明 |
词语类型 | 成语 |
词性 | 动词性成语(可作谓语) |
语义类别 | 比喻性词语(形象化表达) |
结构特点 | 四字结构,由“一”、“泻”、“千”、“里”组成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述水流、情绪、局势等快速发展的状态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积极(强调速度快、力量强) |
二、词语解析
“一泻千里”字面意思是“像水一样从高处直冲下来,流到千里之外”。这个成语原本用来形容江河的奔腾之势,后来引申为形容事情进展非常迅速,或者情绪、气势等一发不可收拾。
- 出处: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:“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;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”虽然原诗未直接使用“一泻千里”,但其意境与该成语相近。
- 现代用法:现在常用于描述经济、政策、感情等方面的快速变化或爆发。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1. 不能单独作为名词使用:如“他完成了一项一泻千里”,这种用法不符合语法规范。
2. 避免滥用:虽然“一泻千里”有积极意义,但过度使用会削弱语言的表现力。
3. 注意搭配:通常需要搭配主语和谓语,例如“他的情绪一泻千里”。
四、总结
“一泻千里”属于成语类词语,是典型的动词性成语,具有鲜明的比喻性和形象性。它在现代汉语中广泛用于描述事物发展迅速、气势磅礴的状态。理解其词语属性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口语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。
关键词:一泻千里、成语、动词性、比喻、词语分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