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怨声载道词语相关介绍】“怨声载道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社会中因不满或不公而引发的广泛抱怨和愤怒情绪。该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某种现象或政策的强烈不满,甚至到了人人皆知、到处可以听到抱怨的程度。
以下是对“怨声载道”的相关介绍,包括其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近义词、反义词等信息,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,便于理解和查阅。
一、
“怨声载道”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,原意是形容百姓的怨恨之声充满道路,后来引申为对某事的不满情绪非常普遍,几乎人人都在抱怨。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社会问题、政府政策、企业管理等方面引发的公众不满。
在使用时,“怨声载道”通常带有较强的负面色彩,强调的是人们对某种状况的极度不满和抗议情绪。它不仅用于描述个人之间的矛盾,也常用于描述集体性的社会现象。
该成语结构简单,语义明确,适合用于新闻报道、评论文章、文学作品等场合,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二、相关介绍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怨声载道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基本含义 | 形容人们普遍对某事感到不满,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。 |
引申意义 | 指对某项政策、行为或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情绪广泛存在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述社会问题、政策争议、企业管理、公共事件等引发的公众不满。 |
语法结构 | 主谓结构,常作谓语或补语使用。 |
近义词 | 众口铄金、民怨沸腾、啼饥号寒、怨声沸天 |
反义词 | 欢声笑语、人心所向、称心如意、安居乐业 |
例句 | 由于政策执行不力,导致群众怨声载道,社会矛盾日益加剧。 |
适用文体 | 新闻评论、文学作品、政论文、社会调查报告等 |
三、结语
“怨声载道”作为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种社会情绪的高涨状态。在实际应用中,需根据具体语境合理使用,避免过度夸张或误用。了解其来源与用法,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