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猥自枉屈的出处是哪里】“猥自枉屈”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语,常用于表达对他人谦卑、恭敬的态度。在现代汉语中,它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尤其在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时使用较多。那么,“猥自枉屈”究竟出自何处?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总结。
一、词语解释
“猥自枉屈”中的“猥”意为“辱”,表示自己地位低微;“自”指自己;“枉屈”意为委屈、屈尊。整体意思是:自己地位低下,却委屈自己去降低身份,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。
该词常用于表达一种谦逊、恭敬的态度,常见于古代书信、奏章等正式文体中。
二、出处分析
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,“猥自枉屈”最早见于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。具体原文如下:
> 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先帝(刘备)不因为我的身份低微而轻视我,反而委屈自己,三次亲自到我的草庐中拜访我。
这是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回忆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时所写的内容,表达了他对刘备的感激与敬重之情。
三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名称 | 猥自枉屈 |
含义 | 自己地位低下,却委屈自己去降低身份,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诚意。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(《出师表》) |
原文句子 | “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。” |
作者 | 诸葛亮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正式文书、书信、奏章等,表达对他人尊敬或感激之情。 |
现代用法 | 常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表达谦逊、恭敬的态度。 |
四、结语
“猥自枉屈”作为一句经典的文言表达,不仅体现了古人谦逊有礼的品德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与尊重。其出处明确,语义清晰,在文学与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。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语言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