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盘虬卧龙是什么意思】“盘虬卧龙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平凡或不起眼,但实际上才华横溢、能力非凡,具有不为人知的潜力和实力。这个成语多用于赞美那些在隐居或低调状态下仍具备卓越才能的人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含义 | 出处 |
盘虬 | 指盘绕的虬龙,比喻曲折、盘旋的样子。 | —— |
卧龙 | 指潜伏的龙,象征有大才却未被发现的人。 | 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:“时人谓之‘卧龙’。” |
盘虬卧龙 | 形容人虽隐居或不显山露水,但实则才华横溢、志向远大。 | 《三国演义》中常用来形容诸葛亮 |
二、常见用法
1. 用于人物描写:
- 例句:他虽隐居山林,但才华横溢,堪称“盘虬卧龙”。
2. 用于文学作品:
- 例句:小说中的主角便是个“盘虬卧龙”的角色,看似平凡,实则深藏不露。
3. 用于评价他人:
- 例句:这位年轻人虽然年纪轻轻,却有“盘虬卧龙”之才。
三、相关典故
- 诸葛亮: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,早年隐居隆中,世人称其为“卧龙”,后辅佐刘备建立蜀汉,成就一番霸业。
- 庞统:与诸葛亮齐名,被称为“凤雏”,也常被比作“盘虬卧龙”。
四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隐士高人、怀才不遇、大器晚成 |
反义词 | 显山露水、平庸无能、碌碌无为 |
五、总结
“盘虬卧龙”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,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人才隐藏于平凡之中的状态,也表达了对真正有才之人的一种敬仰和期待。它常用于文学、历史或日常生活中,用来赞美那些低调却才华出众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