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故事来源是什么】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宁愿保持高尚的气节和尊严而牺牲生命,也不愿苟且偷生、丧失人格。这句成语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,其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故。
一、
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最早出自《北齐书·元景安传》,原文是:“大丈夫宁可玉碎,不能瓦全。”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宁愿为了气节、正义而死,也不愿为了保命而屈辱地活着。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“气节”与“尊严”的高度重视。
此成语后来被广泛引用,成为文人墨客表达坚定信念、反抗压迫或坚守原则的重要象征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 |
出处 | 《北齐书·元景安传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大丈夫宁可玉碎,不能瓦全。” |
含义 | 愿意为气节、尊严而死,不愿苟活失节 |
文化内涵 | 强调气节、人格、尊严的重要性 |
使用场景 | 表达坚定信念、反抗压迫、坚守原则 |
延伸意义 | 体现中国传统士人精神和道德追求 |
三、补充说明
“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在历史长河中,许多仁人志士都以这句话自勉,如文天祥、岳飞等,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“气节”。现代社会中,这句话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压力时,要坚守内心的原则与良知。
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和含义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文化价值,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,在生活中做出更有尊严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