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生活经验 >

旷修历史上有吗

2025-11-06 10:41:15

问题描述:

旷修历史上有吗,蹲一个懂的人,求别让我等太久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1-06 10:41:15

旷修历史上有吗】“旷修”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,很多人第一次听到时可能会感到疑惑。那么,“旷修”是否真的存在于历史中呢?本文将从字义、历史背景以及相关记载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
一、词义解析

“旷修”一词由“旷”和“修”两个字组成:

- 旷:意为“空缺”、“未履行”或“长时间未做”;

- 修:通常指“修理”、“修养”或“修整”。

结合来看,“旷修”可以理解为“长期未进行的修缮”或“长时间未完成的修复工作”。在古代文献中,常用于描述建筑、典籍、制度等方面的缺失或停滞状态。

二、历史背景与记载

根据现有的史料和文献分析,“旷修”并非一个专门的历史事件或制度名称,而是更像是一种描述性的表达方式,常见于对某项工程、制度或文化活动的评价中。

例如,在《明史》《清实录》等官方史料中,曾多次出现类似“殿宇旷修,礼制废弛”这样的表述,用以说明某些宫殿、庙宇因缺乏维护而荒废的情况。

此外,在地方志、文人笔记中也偶有提及“旷修”,多用于描述古迹、碑刻、书籍等因年代久远、管理不善而未能及时修复的现象。

三、结论总结

综合以上分析,“旷修”并非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,而是古代文献中用来描述某种“长期未修缮”状态的词语。它更多地出现在对历史遗迹、制度、文化等的评价中,而非独立的历史名词。

四、信息汇总表

项目 内容
词义 “旷”表示空缺、未履行;“修”表示修缮、修养。合起来指“长期未进行的修缮”或“未完成的修复”。
是否为历史事件 否,不是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制度名称。
常见出处 古代文献、地方志、文人笔记中,多用于描述建筑、典籍、制度的废弃或未修状态。
典型例子 如《明史》中“殿宇旷修,礼制废弛”等表述。
现代使用 多用于文学、历史研究或文物修复领域,作为描述性词汇使用。

综上所述,“旷修”虽非特定历史名词,但在古代文献中确实存在,并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类文化和历史现象的“未修状态”。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管理和文化状况。

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