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常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】“常”是一个常见的汉字,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“经常、常常”之意。但在文言文中,“常”的含义更为丰富,根据上下文的不同,可以有多种解释。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“常”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,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一、常见含义总结
1. 经常、常常
表示动作或状态的频繁发生,与现代汉语中的“常”基本一致。
2. 平常、普通
指一般、不特别的情况,与“非常”相对。
3. 常规、通常
表示一种普遍的规则或习惯。
4. 恒常、不变
强调事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。
5. 常态、正常状态
指事物处于正常的、未发生异常的状态。
6. 长久、长期
表示时间上的持续性。
7. 常规、惯例
指社会或制度中固定的行为方式或规定。
二、文言文中“常”的用法举例
用法 | 例句 | 出处 | 解释 |
经常、常常 | 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(《论语》) | 《论语·学而》 | “常”在这里表示“常常”,即“每天”。 |
平常、普通 | 人之常情也。(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) | 《史记》 | “常”指“一般的、普通的”。 |
常规、通常 | 常制不过六百乘。(《左传》) | 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 | “常”指“常规、通常的规定”。 |
恒常、不变 | 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(《周易》) | 《周易》 | “常”在此可引申为“恒常不变的道理”。 |
常态、正常 | 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 | 《孟子》 | “常”表示“正常状态”。 |
长久、长期 | 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,此小年也。大鹏徙南冥,水击三千里,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,去以六月息者也。(《庄子·逍遥游》) | 《庄子》 | “常”可引申为“长久、长期”。 |
常规、惯例 | 常礼不烦,政事不扰。(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) | 《汉书》 | “常”指“常规、惯例”。 |
三、结语
“常”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灵活的字,其含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。掌握其不同用法,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文内容。无论是“常常”还是“常规”,“常”都体现了古人对规律、秩序和稳定的重视。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对比,相信大家对“常”在文言文中的含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