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由来】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常用来形容某些人的心思早已被众人看穿,尤其是指那些有篡权野心或不轨意图的人。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,与魏晋交替之际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。
一、典故来源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割据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逐步掌控了东汉朝廷的实权。曹操死后,其子曹丕继位,并最终迫使汉献帝禅让,建立了魏国。然而,曹丕死后,其子曹睿即位,但不久便去世,由年幼的曹芳继位,由辅政大臣司马懿掌权。
司马懿是曹魏的重要将领,他表面上忠心耿耿,实际上却暗中积蓄力量,准备夺权。公元249年,司马懿发动“高平陵之变”,诛杀当时掌权的曹爽,彻底控制了朝政。此后,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握军政大权,为后来的“司马代魏”奠定了基础。
曹芳虽然名义上仍是皇帝,但实际上已被司马氏架空。司马昭作为司马懿之子,继承父业,继续扩大权力。他不仅掌控朝政,还开始谋划篡位。有一次,他在一次宴会上对身边的亲信说:“吾欲效法伊尹、霍光。”这句话被传开后,人们纷纷议论,认为司马昭的野心已昭然若揭。
于是,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便成为了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,用来形容那些心思明显、难以隐藏的野心家。
二、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,原意是指司马昭的篡位之心已为众人所知。此典故反映了三国后期政治斗争的激烈,也体现了司马氏家族逐步掌控魏国政权的过程。这一成语在后世广泛使用,多用于讽刺那些心怀不轨、行为暴露之人。
三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 |
典故背景 | 三国时期,司马昭掌权并图谋篡位,其野心被众人知晓 |
含义 | 形容人心思暴露,无人不知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讽刺或批评有篡权、不轨之心的人 |
历史人物 | 司马昭(魏晋时期权臣) |
相关事件 | 高平陵之变、司马氏篡魏 |
现代用法 | 表示某人的意图或动机已经很明显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不仅是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人们对权力斗争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