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怎么讲】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纪》。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野心或意图已经非常明显,连路人都能看出来。下面我们从历史背景、典故来源、含义解析和相关人物四个方面进行总结。
一、历史背景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最终形成魏、蜀、吴三国鼎立的局面。曹操统一北方后,其子曹丕称帝,建立曹魏政权。但曹魏后期,权臣司马氏逐渐掌握实权,最终篡夺了曹魏政权,建立了晋朝。
二、典故来源
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纪》记载:
> “帝(曹髦)曰:‘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’”
当时,魏国皇帝曹髦对司马昭的专权非常不满,曾公开表示: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”意思是说司马昭的篡位之心早已人尽皆知。后来,曹髦试图发动政变,结果被司马昭派人杀害,史称“高贵乡公之死”。
三、含义解析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这句话的核心含义是:
- 揭示野心:司马昭作为权臣,其篡夺皇位的野心已暴露无遗。
- 比喻明显:指某人的意图或行为非常显而易见,无需掩饰。
- 警示作用:提醒人们注意权力斗争中的危险与真相。
四、相关人物简述
人物 | 身份 | 简要介绍 |
司马昭 | 曹魏权臣,晋朝奠基人 | 掌握曹魏实权,最终篡位建立晋朝 |
曹髦 | 魏国皇帝 | 不满司马昭专权,试图反抗却被杀 |
司马炎 | 晋朝开国皇帝 | 司马昭之子,继承父业建立晋朝 |
总结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描述,更是对权力斗争中人心险恶的一种深刻反映。这句话至今仍被广泛使用,来形容那些企图掩盖野心却无法隐瞒的行为。通过了解这一典故,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的复杂性,也能从中汲取历史教训,增强对现实社会中权力运作的认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