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于神出鬼没的成语故事。】“神出鬼没”是一个形容行动神秘、难以捉摸的成语,常用来比喻做事或行踪隐秘、变化莫测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:“太祖(曹操)每与嘉论,未尝不称善。及嘉卒,太祖叹曰:‘哀哉,奉孝!痛哉,奉孝!’其言之切也,若出鬼没。”后来在《晋书·王导传》中也有类似用法,形容人行踪不定,如神似鬼。
“神出鬼没”不仅用于描述人的行为,也可以用来形容战争、策略、甚至自然现象的变化无常。它体现了古人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和对不可预测事物的思考。
成语“神出鬼没”总结表: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神出鬼没 |
拼音 | shén chū guǐ mò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嘉传》、《晋书·王导传》 |
含义 | 形容行动神秘、难以捉摸,或指事物变化无常,难以预料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的行为、策略、战斗方式等,也可形容自然现象。 |
近义词 | 神龙见首不见尾、来去无踪、飘忽不定 |
反义词 | 明目张胆、直言不讳、有迹可循 |
典型例子 | 战争中的伏击战术;江湖侠客的行踪;自然界天气的突变等。 |
文化意义 | 体现古代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神秘力量的想象。 |
通过这个成语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敬畏的心态。在历史长河中,“神出鬼没”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文化精神的一部分,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,保持灵活与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