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】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,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。这句话原本是形容司马昭的野心昭然若揭,连路上的普通人都能看出来。如今,它常被用来比喻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、意图明显却不愿公开的人或事。
一、成语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贵乡公传》 |
原文 | 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所知也。” |
背景 | 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权臣,后成为晋朝奠基人。他在位期间逐渐掌握实权,最终迫使魏帝禅让,建立晋朝。 |
含义 | 形容一个人的野心或真实意图非常明显,人人都能看出来。 |
二、成语含义与用法
项目 | 内容 |
含义 | 比喻某人的野心或真实目的十分明显,无需掩饰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某些人行为不端,却自以为能掩盖真相。 |
近义词 | 昭然若揭、人尽皆知、藏不住心事 |
反义词 | 神秘莫测、深藏不露、讳莫如深 |
三、历史与现实中的应用
历史案例 | 现实应用 |
司马昭篡魏建晋 | 某公司高层暗中操控人事,员工早已察觉却不敢声张。 |
高贵乡公曹髦反抗失败 | 某官员贪污腐败,舆论早已知晓但未被查处。 |
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 | 有人表面谦逊,实则野心勃勃,却总以忠心自居。 |
四、总结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,更是一种对人性和权力关系的深刻洞察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一些看似隐晦的行为时,往往真相并不遥远。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,真正的意图总是会通过言行暴露出来,只是有些人选择视而不见,而有些人则愿意站出来揭露真相。
结语:
成语的力量在于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。当我们说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时,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,更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反思。在信息透明的时代,伪装终究难以长久,真相终将浮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