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春望背景介绍】《春望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,写于安史之乱期间。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的长安城景象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。全诗语言凝练、情感深沉,是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典型代表。
一、诗歌背景总结
《春望》创作于公元757年,即唐玄宗天宝十四载,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后不久。此时,唐朝由盛转衰,社会动荡不安,百姓流离失所。杜甫在战乱中被迫离开长安,途经沦陷的京城,目睹了昔日繁华的都城如今满目疮痍,内心悲愤交加,遂写下此诗。
该诗不仅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,也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。他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自然景物,借景抒情,表达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。
二、《春望》背景信息表
项目 | 内容 |
诗歌名称 | 春望 |
作者 | 杜甫 |
创作时间 | 公元757年(天宝十四载) |
创作背景 | 安史之乱期间,杜甫亲历战乱,目睹长安沦陷 |
诗歌体裁 | 五言律诗 |
主题思想 | 战争带来的破坏、对国家命运的担忧、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|
语言风格 | 凝练含蓄,情感深沉 |
艺术特色 | 借景抒情,情景交融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|
历史地位 | 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代表作之一,被誉为“诗中之史” |
三、结语
《春望》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,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缩影。它以简练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内涵,展现了诗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。至今仍被广泛传诵,成为中华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。